花八板湘江浪合調(1915)
- yinyee

- Oct 11
- 3 min read

這是趙元任的手抄本,樂曲開首缺了高音譜號和低音譜號,卻沒有影響我們對這首曲的理解,這個缺口反而道出手稿的經歷,手稿留有明顯摺痕,紙張已發黃,墨水筆字把音符清晰記錄下來。手稿四邊和中間貼上透明膠紙,顯示處於被保狀態,但破損的痕蹟仍然清楚可見道。這張手稿該有幾番經歷,保存至今,彌足珍貴。
手稿音樂先是「花八板」,跟著是「湘江浪」(見Siang Kang Lang)。 「湘江浪」最後的小節有一個關引號(第二行尾),跟著有一條短曲線,似是用作指明上下是分開的,這是另一首曲。這曲開首是一個不完整拍子樂曲,只有兩拍的音樂,另外兩拍是在最後一節,這樣一首4/4拍子音樂就圓滿結束。在《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及《趙元任全集》,合調部份的音樂是繼續進行,把那和弦與隨後樂段放在一起,所以拍子提早變為4/4。在手稿「花八板」和「湘江浪」的結尾,趙都用rit. (漸慢),和在最後一個和弦上加上fermata。

這首樂曲對趙是非常重要的,在以下幾個地方都有記載。
在《趙元任早年自傳》,他親述「我將中國一首老調「 老八板」譜了和聲,他(James T. Quarles 趙跟他學鋼琴與和聲) 於一九一四年五月十八日風琴演奏會上予以演奏,那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公開表演。我在日記中說「聽起來非常美好」。我第一次印行的曲譜是「和平進行曲」(March of Peace),刊在一九一五年在上海出版的(中文) 「科學」第一卷第一期一百廿一頁,那首曲子像以後多數我譜的曲子一樣,完全是東方格調。」(趙元任(張源譯) 《趙元任早年自傳 = Yuen Ren Chao’s autobiography : first 30 years, 1892-1921》,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年,95頁。)
胡適在他的日記寫「十九 趙元任作曲(五月二十二日) (1914) 趙君元任譜笛調一曲,以西樂譜聲和之,大學琴師亟稱之,為奏於大風琴之上,余往聽之,猶清越似笛聲也。」(胡適,曹伯言《胡適日記全集》第1冊,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頁314。)
卞趙如蘭,趙元任長女,在《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指出「Variation on 老八板約作於1913年,1914年5月22日美國康奈爾大學校報上”音樂欄” (五月二十二日)刊登 “本校風琴演奏會包括中國的古樂”本日下午在Sage 禮拜堂,我校風琴專家 J. T. Quarles 先生在他的風琴演奏會中有一項特別節目; 1914班的同學趙元任為風琴改編的一支500年前中國曲子。”Old Chinese Music at Organ Recital” A Chinese Composition 500 years old arranged by Y.R. Chao’ 14 will feature the organ recital by university Organist. J.T. Quarles, at Sa[q]e Chapel this afternoon.”」(趙如蘭編《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1987年,頁243 。)
這些都是當時人留下的回憶,印證手稿的歷史價值。說到時間,手稿右上角註明‘Ithaca N. Y. March 26, 1915.’ ,這是趙元任的筆跡。如趙如蘭在《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中提及這曲約於1913年左右創作,這手稿該是另一手抄版本。
樂譜背頁貼有英文剪報乙則,是美國康奈爾大學校報“音樂欄” 刊登學校風琴演奏會預告(1914年5月22日),並刊出演出樂曲,當中包括首演趙為五百多年的中國傳統曲加上西方和聲,曲名是「老八板」。

「花八板」:八板又名老八板,即是老六板,中國傳統民間曲調,絲竹合奏常見曲目。中國樂曲以口傳心授方式傳世,據說最早記錄這曲調是1814《弦索備考》合奏曲,這曲為江南絲竹名曲,演奏時因速度改變和加花(變奏),又稱〈花六板〉、〈中花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