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Back

香港音樂教科書(上)

香港音樂教科書(上)

關燕兒

《新小學音樂》是香港小學音樂的長青教科書,1967年陳遠嫻開始編寫。當時她是小學老師,沒有音樂教科書,課堂用的教材都是自己安排,她看見其他音樂老師的需要,這樣就展開了她編寫音樂教科書的旅程。


在編寫時,陳遠嫻認識了剛畢業回港發展的他——陳健華。在五、六十年代,陳健華留學德國和奧地利,讀音樂,主修作曲。回港後,受聘為香港清華書院作曲系教授,並曾於香港多所大學任教。除了教學外,他也作曲、編曲和做學問,委約作品有「日出」(1968) 和「地震海嘯」(1980),其它作品收錄在《陳健華作品選集第一集︰器樂曲》和《陳健華作品選集第二集︰聲樂曲》(1977)。在編曲方面,他花了很長時間去收集和挑選中國民歌,最後他編配了六十首,分別出版在一套四集的《中國優秀民歌代表集》(1974),由黃飛然把中文歌詞翻譯成可以演唱的英文歌詞,當時他編配這些民歌是為了回應中、小學和大專音樂教學缺乏民族音樂教材而進行。此外,他的學術著作包括《音樂的欣賞及體驗》(1976)和《近代音樂漫談及中國音樂問題專論》(廸志文化出版2001)。


一個聖誕節的舞會,一份音樂教科書的工作,兩人並肩走在音樂和教育路上。婚後,陳太繼續編寫教科書,陳生由顧問至全情投入和參與,使音樂教科書的出版更精益求精。談及編寫音樂教科書,陳太說︰「當年是憑著一股熱誠和勇氣,開始編寫第一套音樂教科書,不知不覺到現在已超過50年。」 


陳太的爸爸唱京戲,她自小喜愛音樂,努力爭取機會學鋼琴。為何出版社叫「英利」?她出版第一套《新小學音樂》時需要出版社名字和地址,她得到爸爸支持,借用了爸爸塑膠廠的名,自此「英利」就成為了出版香港音樂教科書的品牌。公司商標先後印有「頁頁精彩首首動聽」、「充滿愛心充滿樂趣」和「三重保證你有信心」的標語。隨著時代轉變,網上學習也非常普及,現在英利音樂有限公司也設有網上平台讓老師和學生學習音樂。 


他們指出編寫教科書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把理論實踐出來,先要跟教育局音樂科課程指引,再加上音樂教學法,之後要選歌曲,想活動來提高教科書在課堂上的實用性,這真是考編輯功夫。陳太舉例如高大宜(Kodaly)音樂教學法,不能光把整套教學法放在教科書上,要配合香港學習環境、小學音樂課堂和香港音樂老師和小學生多方因素來編寫。事實上,陳太歡迎老師自由運用教科書內容作教材,以靈活方法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兩夫婦人脈廣,顧問團隊都是知名音樂家、歌唱家和填詞人,教科書的質素因而大大提升。他們十分尊重歌曲版權,用了別人的樂曲會鳴謝,自己改編的也會註明,遇到查考不到的,期盼指正。一般而言,教科書改版後,學生家長要買新版教科書,每年改版,加重了家長開學支出。英利音樂教科書要改版,只因教育局更改課程指引,不會因改一幅圖畫而每年出新一版新書,陳生陳太堅守著這個原則。改版後要報銷的音樂教科書,他們謹慎處理以防止在市場流動。此外,他們把舊版教科書送給國內山區學校,使國內小孩子有學習音樂機會。


當你細閱每套教科書,會見到陳太創意無限的本領,她說平時多看書,要靈活運用題材和變化書本內容。每版教科書的內容都是與時並進,由兒童經典歌曲至當今流行歌曲也收納。每本書不得有錯漏,由草稿、多次校稿、修改至定稿,陳生陳太所費的精力和心力,在每冊教科書都看見。編寫《新小學音樂(2001)》時,他們已移民加拿大,陳太猶記得那段日子,她每天留在家中,專心編寫12冊教材,用膳時候到了,陳生便開車帶她出外。那時他們身在加國,心裡仍記掛香港音樂教育,編寫音樂教科書,並不假手他人。陳太謙厚地說︰「我們只是憑著對音樂的熱誠,去做一些自己認為該做之事,其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陳太寄語香港小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愛音樂,不用家長操心,時間多用在音樂上。

  • Instagram
  • LinkedIn

©2023 by KYY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