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友梅在萊比錫

關燕兒
蕭友梅(1884-1940)是中國音樂教育家,萊比錫(Leipzig)位於德國薩克森邦(Saxony),是前東德的第二大城市。兩者有什麼關係?
蕭友梅廣東中山人,五歲隨家人移居澳門,在私塾學習英語和日文,鄰居葡萄牙神父是他的音樂啟蒙者。蕭友梅在澳門認識孫中山,或許他們也想不到,十多年後,他們是革命同路人。1902年,蕭友梅自費到日本讀中學,同時在東京帝國音樂學校修讀聲樂和學習鋼琴。四年後,他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讀教育,並繼續在音樂學校上課。1901年,他大學畢業,回中國。翌年,投考清政府工,成為視學官。1912年底,他獲公費到德國萊比錫唸書。萊比錫的音樂學院和萊比錫大學校舍一街之隔,蕭友梅一邊上作曲課,另一邊讀哲學。1916年,他用德文寫成博士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絃樂團的歷史研究》(中譯),成為首位在海外以音樂學論文獲取博士學位的留學生。
1920年回中國,蕭友梅先後任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和音樂研究會導師,又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音樂史和樂理,其後在蔡元培的支持下,把北大音樂研究會改為北大附設音樂傳習所,收生,辦演奏會,推動西方音樂和國樂,他把在德國所學習及認識的音樂帶進中國。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蕭友梅創立「國立音樂院」,設立課程,聘請音樂老師,招生辦學。藉此一提,蔡元培自1908起在萊比錫大學做了幾年研究。他們都曾在萊比錫學習和生活。現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創校先鋒就是他們兩位。
蕭友梅在萊比錫創作了《D大調弦樂四重奏》(1916),被譽為中國第一首弦樂四重奏作品。此後,蕭友梅不斷創作音樂和發表音樂論文。光是《蕭友梅全集》(2004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已記載了58篇文章(包括博士論文的中譯本)和100多首音樂作品及音樂教科書內容。
今年是萊比錫孟德爾頌音樂戲劇學院成立175周年,適逢「國際音樂圖書館、檔案館暨文獻中心年會」在這所音樂學院舉行,萊比錫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藉此舉辦活動,以紀念和緬懷蕭友梅在萊比錫的點滴往事。
在2018年7月26日,「蕭友梅與中國音樂教育」於萊比錫大學舉行,活動有兩個部份,分別是展覽和講座表演。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的韓斌和史寅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的曾子嘉為這此活動預備展板,述說了蕭友梅的生平,又介紹其音樂作品及著作,圖文並茂,把蕭友梅的重要歷史片斷呈現出來。講座開始之先由上海音樂學院鋼琴演奏家俞一帆彈奏賀綠汀鋼琴名曲《牧童短笛》(1934)。
接著萊比錫大學柯若樸(Philip Clart)教授致開幕詞,介紹活動由來和目的。柯若樸代表萊比錫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黃均人教授交換蕭友梅學術文獻,包括博士論文和相片。臺灣女高音黃世欣演唱蕭友梅聲樂作品《問》(1922),鋼琴伴奏胡文婧是萊比錫孟德爾頌音樂戲劇學院的中國留學生。一曲完畢,上海音樂學院楊燕廸教授講述蕭友梅生平往事。接下來分別是女高音黃世欣演繹黃自《玫瑰三願》(1932),俞一帆再彈奏由王建中改編的鋼琴曲《彩雲追月》(1975)和黃世欣和胡文婧演出青主《我住長江頭》(1930),整個活動在一遍又一遍的掌聲中完滿結束。
蕭友梅《問》
黃自《玫瑰三願》
青主《我住長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