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的舒曼屋

關燕兒
舒曼屋的主人是Clara Schumann (1819-1896) 和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在萊比錫出世的Clara,五歲開始便接受父親嚴格的音樂訓練,九歲首次在演奏廳獻藝。16歲,她已成為一位有名鋼琴演奏家,隨著四處演出,她的聲名已遍及歐洲,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也是她的樂迷。Robert小時候都接受音樂訓練,在1828年,他到萊比錫讀法律,或許被萊比錫的音樂文化深深吸引,Robert大部份時間都花在音樂上,如作曲和練琴,最後放棄法律,讀音樂。他向Friedrich Wieck (1785-1873) 拜師學鋼琴,成為入室弟子,就此認識Clara,她的父親就是Robert鋼琴老師。1833年,Robert過度練習,傷了右手,不能彈琴,迫使他改變音樂路向,專心作曲。Clara 與Robert由相戀至熱戀都得不到Clara父親支持,只有極力的反對。皆因Robert仍是一個寂寂無名的青年,與Clara鋼琴家的聲名,成強烈對比,Clara父親對女兒的事業和婚姻有別的想法,要他的掌上明珠嫁一個普通人,該有更好選擇吧。戀愛故事都是說到兩人縱使分隔二地,仍秘密通信,其後Clara父女鬧上法庭。Clara 與Robert終於在1840年結婚,舒曼屋就是他們婚後的房子。
結婚後,兩人繼續發展自己的音樂事業,生活要作出配合,Robert需要安靜環境作曲,Clara要練琴和安排演出行程,兩人互相尊重及支持,來應付各人音樂路上的挑戰。今日的舒曼屋,開放參觀,屋內陳設、傢俱和擺設展現了兩人昔日生活及音樂事業。文字介紹以德文為主,英文翻譯以QR code行動條碼傳遞。當年不少有名音樂家到舒曼屋相聚和彈奏樂曲,樓房內的木樓梯,小陽台,大小房間都保留了昔日生活點滴,讓大家認識他們在舒曼屋共渡的四年光境。
舒曼屋有一間互動音樂室,讓參觀者輕輕鬆鬆地認識音樂。這個音樂室以綠色為主,牆上有一幅色彩繽紛的畫,有大人和小朋友在表演音樂,跳舞和唱歌,非常吸引。抬頭一望,天花板掛了不少物件,是什麼東西?
這是由德國人設計的音響裝置,掛了在天花板的物件會發聲,當人站立在該物件之下,感應器便啓動,發出已預先錄好的聲音。一個人可遊走在各物件之下,聲音隨之而此起彼落,兩個人一同站在不同物件之下,同時發出兩件物件的聲音。多幾個人玩,換位或是原地踏步引發感應器使聲音再次重覆播放,整體出來的聲音可有不同,變化多端。這個裝置的巧妙之處就是選了什麼物件,如何利用該物件的特質來發聲,跟住便是發出什麼聲音。導賞員很有耐性帶領一群大朋友去體驗這個音響裝置,其實不知不覺間,他們由淺入深地認識了音樂,如拍子,節奏和旋律,最後合力又合作奏出Robert Schumann的鋼琴作品Kinderszenen Op.15 No.7 (1938)(首段樂句)。